光明日报头条报道!华农“基因编辑师”培育水稻新品种

2022年02月14日 08:16  点击:[]

深紫色和胡萝卜色的大米,你见过吗?

近日,华农团队利用自主开发的基因编辑技术

成功培育出两个水稻新种质


2月11日,《光明日报》头版头条发布题为

《“基因编辑师”培育新品种》的报道

讲述华农科研故事

《光明日报》2月11日头版,左上头条为华农相关报道



这两个水稻新种质到底长什么样呢?
快和小新一起看看报道全文!  

(以下为《光明日报》头条《“基因编辑师”培育新品种》全文)


【新春走基层·春耕时节,我们在行动②】


春节假期刚过,华南农业大学(以下简称“华农”)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就忙活了起来。

“好看吧?它们叫作‘紫晶米’和‘赤晶米’”,看到记者对着玻璃器皿里深紫色和胡萝卜色的大米反复端详,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陈乐天主动做起了讲解员,“这种大米可不单单是好看,营养价值还很高,富含对人体有益的花青素和虾青素,是我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的水稻新种质。”

紫晶米(右一至右三为紫晶米的不同株系)

赤晶米(左四)

陈乐天告诉记者,在华农,中科院院士刘耀光团队开发的基因编辑技术,能实现同时对多个重要农艺性状的改良。“就说杂交水稻吧,使用这套技术,能够使原本需要不断杂交、回交,耗费5到10年的纯化后代、得到相对稳定株系的过程,缩短到2年左右!”陈乐天说。

说起团队研究课题的前景,陈乐天很乐观:“通过对远缘杂交不育基因的研究,辅之以基因编辑技术,有可能实现远缘杂种优势利用。理论上讲,这种远缘杂种有30%到35%的增产潜力,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突破!”

“我们的工作就像‘编辑师’。”陈院长笑言,“不同之处在于,我们的实验可能10次有8次都是失败的,没有捷径,只能不断积累探索。”

华农科研团队正在田间忙于春耕春播

“马上我们就要去海南岛种地去了。”团队成员祝钦泷告诉记者,大家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南繁工作做准备。

什么是南繁?每年冬季春节前后,水稻育种人员都要去海南的陵水或三亚,利用当地水稻一年三熟的特点,进行农作物种植,以期增加种植批次,加快品种研发进展,这个过程就是南繁。

祝钦泷介绍,南繁过程中的水稻种植,跟农户们的生产性种植不同,需要分单株种植,针对每一个单株进行调查和研究,然后取每个单株的叶片抽提DNA,再回到实验室进行下一步的基因研究。因此,南繁也可以被视为是新一年研究工作的开始。

一年之计在于春。不久前,农业农村部发布了《农业用基因编辑植物安全评价指南(试行)》,主要针对没有引入外源基因的基因编辑植物,依据可能产生的风险申请安全评价。国家政策对基因编辑助力种业创新研究的不断跟进,让陈乐天颇受鼓舞。

“我们目前的基因编辑技术,主要是对目的基因失活,通过‘做减法’,快速培育出高产、优质、抗病的品种。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探索利用基因编辑工具,进行基因替换和插入,通过‘做加法’实现作物的遗传改良。”陈乐天肯定地说。


祝贺华农团队成功培育出水稻新品种

共同期待今后的研究成果  

助力国家种业发展,一起向未来!

 
转自华南农业大学官方微信





上一条:张木清团队揭示甘蔗N端截短的DELLA-like蛋白ScGAIL调控拟南芥GA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

下一条:唐明课题组在丛枝菌根磷营养转运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

关闭

顶部